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

教学动态 | 从文献中来,到生产中去——中荷CSC项目《农业绿色发展》组织开展课程实践教学

  • 发布日期:2021-04-23
  • 浏览次数:599643

2021418日,为加强中荷CSC项目学生对农业实践的了解,《农业绿色发展》课程负责人丛汶峰副教授组织同学前往北京天福园生物多样性农场进行参观调研。各位同学积极参与农场实践活动,与农场负责人深入对话交流,对未来农业绿色发展的正确道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北京天福园生物多样性农场成立于2001年初,占地150多亩,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江村。创办者张志敏老师对农业种植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农业是人类与自然合作的艺术,农民是土地中生命的管理者。

 

 

 

 

抵达农场后,张老师首先就农场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理念进行交流。二十年来张老师始终践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她认为自己为生活耕农田,自然为她耕心田,经营生活易,经营生命不易。

 

 

 

 

 

 

参观期间各位同学多次与张老师探讨农场管理经营方式,认真思考农业理论知识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地实践。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参与了农场的田间实践活动,并自取食材,完成午餐的制备,体验动手的乐趣。

 

 

 

 

 

 

下午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与张老师分享各自研究课题内容和感兴趣的问题。丛汶峰副教授首先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的整体工作布局进行了介绍,李奕赞、王博、罗瑞金等11位同学分别从绿色种植、绿色种养一体化、绿色生态环境及绿色食品等4个方面进行了交流互动。张老师从实际生产角度出发,给同学们提供完善课题的建议,希望各位同学在完成研究课题的同时,考虑人与生命的重要意义。各位同学基于上午农场的参观调研,也对农场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想法。徐东昊同学认为,天福园的生产模式并不能完全作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模板,整个系统仍有优化空间,即最大化利用资源,同时使环境污染最小化。

 

 

 

 

同学们在此次农场调研实践中收获感悟颇多。王博同学认为该生态农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今后自己课题应多关注不同作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何玉娟同学认为,农业的琴键是各种生命元素,所有元素都是活的、变化无穷的,不用人敲击,不用人指挥,只需要人合作;我们应该以多角度思考问题,不要把生命打碎了看,更系统更包容的去观察世界。罗瑞金同学指出,应以系统性的思维看待和思考农业现状,而不是片面地拘束于自己擅长的舒适圈里;中荷项目CSC “T” 型培养方案类似于这样的思路,我们今后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从尽可能多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具体问题,像倒三角锥那样,不停地环视思考,以求最全面系统的认识问题,从而最佳的解决方案或是优化策略。

                        

 

 

农场参观调研是《农业绿色发展》课程的必修环节,后续将组织企业调研,使各位同学在掌握农业绿色发展关键理论的同时,明确农业多链条问题,实现“从文献中来,到生产中去”。

                      

 

 

中荷CSC项目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https://www.csc.edu.cn/chuguo/s/1476)是经国家留学基金委正式批准立项的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多学科交叉创新型的高端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由张福锁院士牵头,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学科优势、师资优势,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联合开展实施,执行期限为2019-2021年。

本项目通过引进国际智力和输送优秀人才赴瓦赫宁根大学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围绕农业绿色发展的四个关键领域(包括:绿色作物种植、绿色种养一体化、绿色产品与产业和绿色生态环境四大主题板块)开展创新研究。采取以生产问题导向、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深度与知识广度兼备、创新能力与系统思维结合、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情怀、加强社会影响力为特色的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学科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紧缺型、复合型人才,构建多学科交叉综合创新的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创新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

供稿 | 丛汶峰

博士生 | 罗瑞金、何玉娟、李奕赞、贾吉玉、马博闻、徐东昊、王博、谢菲、

胡振鹏、张珺涵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版权所有 2011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协助
地址: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